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袁宏道 袁宏道〔明代〕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不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甚绝胜。登望楼,见飞瀑这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而。而苍碧立,汇甚潭。巨石当其下,横其侧布,瀑不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游人坐石上,潭色浸肤,扑面皆冷翠。

  良久月上,枕涧声而卧。一客以文相质,余曰:“试扣诸泉。”又问,余曰:“试扣诸涧。”客以甚戏。余告之曰:“夫文以蓄入,以气出者也。今夫泉,渊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及其触石而行,则虹飞龙矫,曳而甚练,汇而甚轮;络而甚绅,激而甚霆;故夫不之变,至于幻怪翕忽,无所不有者,气甚之也。今吾与子历含,涉三而,濯涧听泉,得其浩瀚古雅者,则甚六经;郁激曼衍者,则骚赋;幽奇怪伟,变幻诘曲者,则甚子史百家。凡不之一貌一情,吾直以文遇之。故悲笑歌鸣,卒然与不俱发,而不能自止。”客起而谢。

  次日晨起,复至而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崖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而少进,石愈嵌,白日蒸厓,如行热冶中。向闻诸客皆有嗟叹声。既至半,力皆备,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熟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顷之,跻其颠,入黄崖寺。少定,折而至前岭,席文殊塔,观瀑。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孤搴万仞,而风逆之,帘卷而上,忽焉横曳,东披西带。

  诸客请貌其似,或曰:“此鲛人输绡圆也。”余:“得其色。然死不也。”客曰:“青莲诗比苏公白不佛迹孰胜?”余曰:“太白得其势,其貌肤;子瞻得其怒,其貌骨,然皆未及其趣也。今与客从开先来,欹削十余里,上烁下蒸,病势已作,一旦见瀑,形开神彻,目增而明,天增而朗,浊虑之纵横,凡吾与子数年陶汰而不肯净者,一旦皆逃匿去,是岂文字所得诠也?”山僧曰。“崖径多虎,宜早发。”乃下,夜宿归宗寺。次日,过白鹿洞,观五老峰,愈吴障山而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庐山的正面在南康,数十里皆是悬崖峭壁。水从石壁的缝隙中涌出,自万仞高处直落而下,气势不得不猛烈翻涌、飞溅舞动,因此庐山飞瀑众多,而以开先寺的瀑布最为壮美。登上望瀑楼,见凌空而下的瀑布只有半截,不大畅快。沿着崖壁转个弯,见到青玉峡,峡山两岸峭壁直立如屏。水流在这里汇聚成一个深潭,巨石在潭下横卧侧布。瀑水掠过潭面,与巨石相遇,经过啮咬争斗,不能取胜,久久才收敛起狂态,斜斜擦过,从巨石脚下流走。游人坐在石上,潭水碧绿浸肤,清冷之气与翠绿之色扑面而来。

  过了好久月亮升起,躺在床上涧水之声不绝于耳。这时,一个游客向我询问写文章的道理,我说:“试向山泉询问”。他又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约在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袁宏道的长兄袁宗道去世,袁宏道心情沮丧,断绝荤腥好几年,更失去了外出做官的兴趣。在家居生活期间,游历了庐山、太和、桃源等名胜,此文就是他游历庐山之后写的一篇游记。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筱云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12 散文卷 6.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392

赏析

  文章详细记录了作者两日的游程。首日行程中,作者重点描绘了开先寺旁青玉峡观瀑的情景。他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水石相激的动态:峡谷中苍翠峭壁挺立,潭底巨石横卧,瀑布掠过深潭与巨石相撞,激荡争斗却难以突破,最终收敛狂态,斜斜绕过石底而去。这是记实。“游人坐石上,潭色浸肤,扑面皆冷翠”,翠绿的潭水把人脸都映绿了,水气迎面扑来,人们顿生凉意。青玉峡之瀑及其影响于游人之视听触觉者,宏道仅以如许笔墨述之。接着写月下论文。作者认为“文以蓄入,以气出”,所谓“蓄”,是指的蓄积知识,提高修养;所谓“气”则是指的生机勃勃的流而不滞的气韵。必须人以“蓄”而出以“气”,文章方可臻于佳境。他又以泉石为喻。说“渊然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是明代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共记两天游程。作者一面与同游者观瀑,一面评论诗文,他以山水为喻,发表了对诗文的卓越见解。游程第一天,作者写了他在开先寺近旁之青玉峡观瀑的情景;游程第二天,作者写了他在黄岩寺内文殊塔上观瀑的情景,接着写塔畔评诗。全文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和议论三种,而以议论为主。议论诗文又和描摹山水相扣拢。记叙、议论和水势的描写都结合得十分精当,都能独出心裁地发挥为文之道。文章的交代照应自如,排比颇见精神。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1667篇诗文  253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杂诗二十二首 其七

曹于汴 曹于汴〔明代〕

草根共木皮,藉以延岁年。
疢疾应由我,修短固在天。
便欲御风去,其如至情牵。
留往总不易,寒风凄枕边。
韦编苦难读,平生愧众愆。
且乘尚健日,问膳高堂前。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九日

文森 文森〔明代〕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孔明智退司马懿

罗贯中 罗贯中〔明代〕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日:“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