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济南作
王士祯〔清代〕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阴晴多变,此时突然放晴,阳光下的池塘里流出一股股清凉的泉水。
济南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称。春雪过后城南千佛山的山影映入城中,无处不赏心悦目。
注释
山郡:指济南府。其城南多山,故称。
陂塘:池塘,此处特指济南城中的大明湖。
郭边:即城下。词句谓城下人家临泉而居。
半入城:济南城中有大明湖,千佛山在城南郊,山色倒映湖中,故称半入城。
参考资料:完善
1、
李雁.新编高等中国语文.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184
赏析
前两句写济南初春雪后乍晴以及泉眼之多。“山郡逢春复乍晴”句,紧扣诗题,“山郡”点明济南是一座群山环绕的城市;“逢春”和“乍晴”是交待诗的具体形象所赖以产生的节候。续句“陂塘分出几泉清”,表现号称“泉城”的济南最典型的景色。济南城区,有七十二泉分布各处,春来冰雪消融,地下有充沛水源,于是处处泉眼都有清流汩汩涌出,泉水分流汇合城内城外,碧波荡漾,随地皆成陂塘。此句炼在“分”字,分而知泉眼之多,泉多水丰,故能形成陂塘池沼,这才成其为泉城。
后两句写大明湖清丽纯净的奇伟景象。“郭边万户皆临水”,是描写大明湖及趵突泉一带城区的特殊景观。在济南旧城的四沿(即诗所说的“郭边”)
简析
《初春济南作》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济南初春雪后乍晴以及泉眼之多;后两句写大明湖清丽纯净的奇伟景象。诗中描写了济南雪后乍晴的千佛山和大明湖的迷人景色,表现出诗人对济南奇妙景观的喜爱与迷恋的思想感情。全诗构思新颖、意境开宕、形象生动,虽未直接写春色,却处处洋溢春意。
创作背景
顺治十二年(1655)初春时节,王士祯的长兄王士禄要去京师参加殿试,三哥王士诂到京师参加太学生廷试,王士祯则要到京师参加会试,于是,三人同赴京师,在赴京途中,王士祯在此路过济南历下,因看到泉城兼山郡极具特色的山秀水明的景致,心中十分喜悦,写下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刘书龙.历下人文·历下名人游踪(古代近卷).山东:济南出版社,2014:117
2、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791
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316篇诗文 76条名句
重九夜偶成
黄仲则〔清代〕
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
红毛毡
蒲松龄〔清代〕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未雨绸缪
朱柏庐〔清代〕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朱子家训》